2009年9月23日 星期三

[環境新聞]氣溫升2度就亡國 小島國疾呼限制為1.5度

氣溫升2度就亡國 小島國疾呼限制為1.5度
更新日期:2009/09/22 14:20 蔡筱穎


(法新社紐約21日電) 當世界領袖齊聚紐約進行關鍵性的氣候變化談判時,小島國家今天警告,他們的時間不多了,海平面的升高有可能使他們從地圖上消失。


遍佈於全球各大洋的小島國所組成的小島嶼國家聯盟(AOSIS),希望在聯合國哥本哈根(Copenhagen )氣候變遷會議前的100天,能夠讓他們的聲音被聽見。


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和英國前首相布萊爾(TonyBlair)也呼籲世界各國政府,在聯合國氣候週(Climate Week )時公開承諾解決全球暖化問題。


歐盟領導人表示,如果其他各國也同意付出相同心力,他們願意致力於削減30%的二氧化碳排放量,使全球溫度上升不超過攝氏2度。


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員波爾(Yvo de Boer)告訴法新社:「小島國家必須要表達,這無異於是宣告它們的滅絕,因為氣候增加攝氏2度的結果是,所有的小島國都將消失。」


小島嶼國家聯盟則要求新的哥本哈根氣候協議,限制溫度上升盡可能遠低於攝氏1.5度。(譯者:中央社蔡筱穎)

2009年9月4日 星期五

[環境新聞]民調:人類想救地球卻不願改變生活方式

民調:人類想救地球卻不願改變生活方式
更新日期:2009/09/03 12:24
(路透倫敦2日電)路透(Reuters)非正式民調顯示,人類想拯救地球,卻不願徹底改變生活方式,例如為了減緩氣候變遷而放棄乘坐飛機或吃紅肉。


專家說,各國元首正在為本月在紐約進行的的另一次氣候變遷會談做準備,而激勵民眾改變生活方式,將會是確保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關鍵。


在英國,有超過40%的二氧化碳排放來自住家及旅遊使用的能源;二氧化碳是造成氣候異常主要的溫室氣體。


這項民調樣本為倫敦中區的英國男女各15人,年齡介於25至75歲,民調顯示所有人都願意為環境稍微改變生活方式,例如進行資源回收,但是很少人願意更徹底改善。


42歲的維傑辛特(Emerald Wijesinthe)告訴路透:「我試著減少開車次數,但我不會完全不開車。」


像是不隨手關電器這種小習慣,要改掉相對容易,但是更根本的改變是不太可能的。


英國研究會能源署(UK Research Council)研究員達比(Sarah Darby)表示:「女性可能較具有能源問題意識,也較願意改善生活習慣;而男性可能較願意花錢去買更有效率的設備。」


所有接受民調的女性都說他們努力減少能源消耗,男性則只有60%這麼作。


70%的男性表示他們無法改變生活方式,持同樣想法的女性僅10%。中央社(翻譯)

[環境新聞]環保茅房 水電都免

環保茅房 水電都免
更新日期:2009/09/04 04:09

記者黃明堂/專訪


她家的廁所不用水也不用電,而且完全沒臭味,更重要的是「肥水不落外人田」!這不是綠色科技的廁所,只是一間「茅房」罷了!


卑南鄉富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金蒂建造了很有環保概念的廁所,隱身在住家後方的木麻黃森林裡,外觀是以漂流木搭成挑高式的男女分廁,屋頂就是茅草,連「馬桶」都是木板拼湊的。一般人看到這麼簡陋的廁所,恐怕連上的勇氣都沒有。


林金蒂說,她小時候就是用這種連沖水設備都沒有的廁所,身體用力擠一下,屁股下就傳出「噗通一聲」,低頭探望,還可看到萬頭鑽動的蛆。每隔一陣子,還要舀出糞水當肥料。


不過,經過一位老外指點改良,已經完全沒有這個問題,「關鍵技術」就在於使用木屑,糞坑則由塑膠筒取代。她說,不管大號小號,從人體排出、通過木造馬桶進入塑膠筒後,此時只要舀幾瓢木屑往筒裡倒,直到完全覆蓋排泄物即可,連擦拭過的衛生紙也可一併丟入筒內。


她說,被木屑覆蓋的排泄物,不會散發臭味,加上茅房通風良好,根本不蓄積異味,如果嫌這樣還不夠,木壁上掛著一串漂流木屑,很香,這是天然的芳香劑。


塑膠筒達八分滿時就抽離換上空筒,而與木屑混合的排泄物則已發酵固化成有機肥,她再載到山上的釋迦園施肥,長出來的釋迦又大又香,讓人完全想像不到是糞尿立大功。


林金蒂說,除了不耗一滴水,她的廁所也不用電來照明,白天有自然陽光從上方照進,至於晚上呢,天氣好的話,有月光來相照!

2009年9月1日 星期二

[環境新聞]台灣本世紀末 逾一成國土將泡水中

台灣本世紀末 逾一成國土將泡水中
更新日期:2009/09/02 04:09 屆時連台北盆地都會被淹了


〔記者林嘉琪/台北報導〕八八惡水災害還未退散,環境危機更在劇烈惡化,「台灣澇旱危機來臨,強颱數量還會增加。」中研院學者指出,受全球暖化影響,氣溫持續飆高,冰融持續,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研究小組(IPCC)指出,本世紀末海平面將上升一公尺,屆時屏東縣林邊、佳冬、彰化甚至台北盆地等台灣一成多土地都將「泡湯」無法住人,加上山區土石流頻傳,考驗台灣政府如何制定因應政策、如何與天共存。


暖化致澇旱頻繁 須訂新政策


中研院昨天舉行「氣候變遷、國土保育與台灣原住民族的社會文化願景」討論會。中研院地科所研究員汪中和指出,全球面臨暖化危機,降雨強度三級跳,資料顯示,台灣以往有三成時間處於乾旱範圍,雖偶會出現豪雨,但有對應方法,然而近年幾個颱風都屬例外情況,帶來水淹中山高、八八水災等災害。氣象學者指出,今年所有指標都指向乾旱,沒想到莫拉克颱風太極端,降雨量全集中南部,土石流及大雨重傷台灣。


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主任劉紹臣指出,台灣冬春乾旱、夏天大雨,影響農耕,造成糧食匱乏、蓄水不足,面對澇旱交替事實,政府必須重新思索設計水利政策及工程。


山區有土石流威脅 不適合居住


汪中和更指出,氣候異常現象近年規模更大、頻率更高。台灣在一九九四年八月有三個雨量驚人的颱風、一九九八年十月出現二個、二○○一年九月一個,間隔四年及三年;二○○七年八月三個、二○○八年九月二個、二○○九年出現莫拉克,間隔縮短到二年到一年,頻率縮短,雨量規模變大。


「就算有效節能減碳,二十一世紀末仍會增高二度,人類若不改變,氣溫會升溫四度。」劉紹臣指出,一旦世紀末溫度增高二度,全台灣前十%強降雨量會增加二.八倍;若不力行節能減碳,到世紀末將增高四度,前十%強降雨量會增加五.六倍,颱風會帶來豪大雨量,最值得憂慮的是「小時瞬間雨」暴增,土石流增加量更大,摧毀威力難以想像。


劉紹臣認為台灣山區危險,不適合人類居住。汪中和更指出,IPCC預測本世紀結束前,全球海平面將至少上升一公尺,台灣會有一成沿海或低窪地區被淹沒,宜蘭沿海、台北盆地、桃竹沿海、彰化、雲林、嘉義、台南、高雄、林邊、佳冬、台東,都是被淹沒的高風險區。台灣山區及沿岸的環境危機夾擊民眾生存空間,該怎麼辦?值得深思。